<var id="fnfpo"><source id="fnfpo"></source></var>
<rp id="fnfpo"></rp>

<em id="fnfpo"><object id="fnfpo"><input id="fnfpo"></input></object></em>
<em id="fnfpo"><acronym id="fnfpo"></acronym></em>
  • <th id="fnfpo"><track id="fnfpo"></track></th>
  • <progress id="fnfpo"><track id="fnfpo"></track></progress>
  • <tbody id="fnfpo"><pre id="fnfpo"></pre></tbody>

  • x
    x

    米爾全志T113-i國產開發板實測:RISC-V+DSP性能揭秘

    發布時間:2025-3-21 16:59    發布者:swiftman
    關鍵詞: 全志 , T113-i , 嵌入式 , 開發板 , 米爾電子
    近年來,隨著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不斷迭代,物聯網設備種類繁多(如智能家居、工業傳感器),對算力、功耗、實時性要求差異大,單一架構無法滿足所有需求。因此米爾推出MYD-YT113i開發板(基于全志T113-i)來應對這一市場需求。
    米爾基于全志T113-i核心板及開發板


    part 01

    T113-i芯片及OpenAMP簡介


    • T113-i芯片簡介
    T113-i由兩顆ARM A7 、一顆C906(RISC-V)和一顆DSP(HIFI 4)組成。
    • C906(RISC-V核)特性:

    • 主頻最高1008MHz
    • 32KB I-cache+32 KB D-cache
    • 操作系統支持裸跑和FreeRTOS實時操作系統
    • 支持少量數據核間通訊(RPMsg)和大量核間數據(RPBuf)

    • DSP(HIFI 4)特性:
    • 最高主頻600MHz
    • 32KB L1 I-cache+32 KB L1 D-cache 64KB I-ram+64KB D-ram
    • 操作系統支持裸跑和FreeRTOS實時操作系統
    • 支持少量數據核間通訊(RPMsg)和大量核間數據(RPBuf)




    • OpenAMP系統原理
    T113-i=2×ARM A7 + 1×C906(RISC-V) + 1×DSP(HIFI 4)組成,其中兩個A7核為主核心,C906(RISC-V核)和DSP為雙副核心。而其中的RISC-V屬于超高能效副核心,標配內存管理單元,可運行RTOS或裸機程序,T113的主核運行Linux進行人機界面的交互和應用流程,而RISC-V則是后臺可進行大數據數據采集,或者相關編碼器的控制等,降低主核被中斷的次數,大大提供了主核的運行效率。每個處理器核心相互隔離,擁有屬于自己的內存,既可各自獨立運行不同的任務,又可多個核心之間進行核間通信,這些不同架構的核心以及他們上面所運行的軟件組合在一起,就成了 AMP 系統(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ystem 異構多處理系統)即非對稱多處理架構。

    part 02

    AMP系統通信機制詳解


    • AMP通信原理
    由于兩個核心存在的目的是協同的處理,因此在異構多處理系統中往往會形成Master-Remote結構。主核心啟動后啟動從核心。當兩個核心上的系統都啟動完成后,他們之間就通過IPC(Inter Processor Communication)方式進行通信,而 RPMsg就是IPC中的一種。
    在AMP系統中,兩個核心通過共享內存的方式進行通信。兩個核心通過AMP中斷來傳遞訊息。內存的管理由主核負責。
    • 使用 RPMsg進行核間通信
    RPMsg整體通訊框架
    上面介紹了通訊原理,這里講解如何通訊,AMP使用RPMsg框架進行通訊,該框架用于AMP場景下處理器之間進行相互通信。OpenAMP內部實現了可用于RTOS或裸機系統中的RPMsg框架,與Linux內核的RPMsg框架兼容。

    其通信鏈路建立流程如下:
    • RTOS 端調用 rpmsg_create_ept 創建指定 name 的端點。
    • Linux 端 rpmsg core 層收到端點創建消息,調用 rpmsg_register_device 將其作為一個設備注冊到 rpmsg bus。
    • Linux 端 rpmsg bus 匹配到相應的驅動,觸發其 probe 函數。
    • Linux 端驅動 probe 函數完成一些資源的分配以及文件節點的生成。
    • Linux 端驅動的 probe 函數調用完后,rpmsg bus 會回復一個 ACK。
    • RTOS 端收到 ACK 后設置端點的狀態,此時使用 is_rpmsg_ept_ready 函數會返回 true。

    RPMsg數據傳輸流程如下:
    下面展示一次RPMsg數據傳輸的通信過程,下面詳細說明:
    • arm端把數據拷貝到buffer中,在初始化時已經將buffer和payload memory地址綁定,因此數據拷貝后相當于存放到了payloadmemory中。
    • 在消息傳輸命令后加上數據在payload memory中的起始地址和長度,組成數據包,調用RPMsg接口發送。


    RPBuf:基于共享內存和RPMsg消息通知,實現傳輸大數據傳輸的框架。RPMsg:基于VirtIO管理的共享內存,實現數據傳輸的框架。VirtIO:原本是一套用在虛擬化環境中傳輸數據的框架,這里用作共享內存(VRING)的管理。OpenAMP:OpenAMP框架為RTOS、裸機和Linux用戶空間提供了RPMsg、VirtIO、re-moteproc(未列出)的實現,并且與Linux內核兼容。Msgbox:是全志平臺提供的一套消息中斷機制,已通過linux內核中原生的mailbox框架作適配。MSGBOX_IRO_REG:Msgbox的中斷相關寄存器。buffer:表示申請到的共享內存。用戶通過操作buffer對象,可直接訪問對應的共享內存。payload memory:用來存放實際傳輸數據的共享內存,因此稱為payload(有效負載)。VRING:由Virtl0管理的一個環形共享內存。

    part 03

    案例與性能測試


    • A核與RISC-V核通訊流程
    A核與RISC-V核通訊流程如下:
    1. 首先監聽端點
    2. 創建端點
    3. 節點通訊
    linux向riscv發送
    4. riscv接收數據
    • A核與RISC-V核數據傳輸性能測試
    A核與RISC-V核數據傳輸性能測試,使用rpmsg_test命令對rpmsg進行性能測試,測試發送方向和接收方向各自的耗時以及速率。
    1. 主核測試結果:
    2. 從核測試結果:
    3. 通過輸出的結果可以得到:

    [rpmsg1] send: 496.000000Kb 20.000000ms 24.799999M/s

    [rpmsg1] receive : 496.000000Kb 9980.000000ms 0.049699Mb/s

    發送496KB數據耗時20ms發送速率為24.79Mb/s

    接收496KB數據耗時9980ms發送速率為0.049699Mb/s
    • DSP GPADC采集測試
    采集流程如下:
    1. 開啟DSP
    2. DSP核打印
    3. 開啟DSP后,把GPADC0引腳接入1.8V電源,此時用戶可以執行A核應用程序與DSP進行通訊,使DSP進行GPADC采集并返回數據
    可以看到GPADC0收的電壓數據為1792,轉換為電壓值為:1792/1000=1.792V。
   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portaltwn.com/thread-884274-1-1.html     【打印本頁】

    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或網友發布,目的在于傳遞和分享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;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,第一時間更正或刪除。
  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發表評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    廠商推薦

    • Microchip視頻專區
    • 想要避免發生災難,就用MPLAB SiC電源仿真器!
    • 我們是Microchip
    • Cortex-M4外設 —— TC&TCC結合事件系統&DMA優化任務培訓教程
    • 你仿真過嗎?使用免費的MPLAB Mindi模擬仿真器降低設計風險
    • 貿澤電子(Mouser)專區

    相關視頻

    關于我們  -  服務條款  -  使用指南  -  站點地圖  -  友情鏈接  -  聯系我們
    電子工程網 © 版權所有   京ICP備16069177號 |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1702
   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
  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_国产成人亚洲精品_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888_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